用户名: 密码:
注册
充值
热门活动
新闻中心· 全部新闻

金风玉露一相逢,便胜却人间无数—七夕文化及由来

发布时间:2010/7/31 9:25:45

 

     又到一个七夕时,为迎接这个传统佳节,回馈广大玩家的喜爱和支持,《白金岛》特别策划推出了一系列七夕活动,具体活动项目及细节,小编暂时卖个关子,先保密。今天首先和大家一起来详细了解七夕的文化及其由来。探索下这个神秘传奇故事的起源发展。

    所谓七夕,原名乃“乞巧节”。七夕乞巧,起源于汉代。是一个富有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。 

七夕副本副本


鹊桥相会


    每年农历七月初七这一天是我国汉族的传统节日七夕节。因此日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少女,而节日活动的内容又是以乞巧为主,故而人们称这天为“乞巧节”或“少女节”也有称“女儿节”。2006年5月20日,七夕节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现又被认为是“中国情人节”。


    在晴朗的夏秋之夜,天上繁星闪耀,一道白茫茫的银河像天桥横贯南北,在河的东西两岸,各有一颗闪亮的星星,隔河相望,遥遥相对,那就是牵牛星和织女星。


    七夕坐看牵牛织女星,是民间的习俗,相传,在每年的这个夜晚,是天上织女与牛郎在鹊桥相会之时。传说在七夕的夜晚,抬头可以看到牛郎织女银河相会,或在瓜果架下可偷听到两人在天上相会时的脉脉情话。


    女孩们在这个充满浪漫气息的晚上,对着天空的朗朗明月,摆上时令瓜果,穿针乞巧,祈祷福禄寿,礼拜七姐,乞求仙女能赋予她们聪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,让自己的针织女工技法娴熟,更乞求爱情婚姻的姻缘巧配。


七夕古老传说 
    相传牛郎父母早逝,又常受到哥嫂的虐待,只有一头老牛相伴。有一天老牛给他出了计谋,教他怎样娶织女做妻子。到了那一天,美丽的仙女们果然到银河沐浴,并在水中嬉戏。这时藏在芦苇中的牛郎突然跑出来拿走了织女的衣裳。
惊惶失措的仙女们急忙上岸穿好衣裳飞走了,唯独剩下织女。在牛郎的恳求下,织女答应做他的妻子。婚后,牛郎织女男耕女织,相亲相爱,生活得十分幸福美满。织女还给牛郎生了一儿一女。后来,老牛要死去的时候,叮嘱牛郎要把它的皮留下来,到急难时披上以求帮助。老牛死后,夫妻俩忍痛剥下牛皮,把牛埋在山坡上。


    织女和牛郎成亲的事被天庭的玉帝和王母娘娘知道后,他们勃然大怒,并命令天神下界抓回织女。天神趁牛郎不在家的时候,抓走了织女。牛郎回家不见织女,急忙披上牛皮,担了两个小孩追去。眼看就要追上,王母娘娘心中一急,拔下头上的金簪向银河一划,昔日清浅的银河一霎间变得浊浪滔天,牛郎再也过不去了。


    从此,牛郎织女只能泪眼盈盈,隔河相望,天长地久,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也拗不过他们之间的真挚情感,准许他们每年七月七日相会一次,相传,每逢七月初七,人间的喜鹊就要飞上天去,在银河为牛郎织女搭鹊桥相会。


七夕文化习俗
穿针乞巧 
    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,始于汉,流于后世。《西京杂记》说:”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,人具习之。”


喜蛛应巧 
    这也是较早的一种乞巧方式,其俗稍晚于穿针乞巧,大致起于南北朝之时。南朝梁宗懔《荆楚岁时记》说; “是夕,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。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。”


投针验巧 
    这是七夕穿针乞巧风俗的变体,源于穿针,又不同于穿针,是明清两代的盛行的七夕节俗。明刘侗、于奕正的《帝京景物略》说:”七月七日之午丢巧针。妇女曝盎水日中,顷之,水膜生面,绣针投之则浮,看水底针影。有成云物花头鸟兽影者,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,谓乞得巧;其影粗如锤、细如丝、直如轴蜡,此拙征矣。”


 牛郎织女副本.jpg
银河遥望

种生求子 
    旧时习俗,在七夕前几天,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层土,播下粟米的种子,让它生出绿油油的嫩苗,再摆一些小茅屋、花木在上面,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样,称为“壳板”,或将绿豆、小豆、小麦等浸于磁碗中,等它长出敷寸的芽,再以红、蓝丝绳扎成一束,称为“种生”,又叫“五生盆”或“生花盆”。


供奉“磨喝乐 
    “磨喝乐”是旧时民间七夕节的儿童玩物,即小泥偶,其形象多为传荷叶半臂衣裙,手持荷叶。


拜织女 
    少女、少妇们的活动。预先和朋友或邻里约好,斋戒一天,沐浴停当,准时到主办女子家中,于案前焚香礼拜后,围坐桌前,一面吃花生,瓜子,一面朝着织女星座,默念自己的心事。


拜魁星 
    俗传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。因为魁星能左右文人的考运,所以每逢七月七日他的生日,读书人都郑重的祭拜,祈求他保佑自己考运亨通。


为牛庆生 
    儿童会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挂在牛角上,又叫“贺牛生日”。因传说西王母用天河把牛郎织女分开后,老牛为了让牛郎能够跨越天河见到织女,让牛郎把它的皮刨下来,驾着它的牛皮去见织女。人们为了纪念老牛的牺牲精神,便有了“为牛庆生”的习俗。


吃巧果 
    七夕的应节食品,以巧果最为出名。巧果又名“乞巧果子”,款式极多。主要的材料巧果是油面糖蜜。《东京梦华录》中之为“笑厌儿”、“果食花样”,图样则有捺香、方胜等。宋朝时,市街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。 若购买一斤巧果,其中还会有一对身披战甲,如门神的人偶,号称“果食将军”。巧果的做法是:先将白糖放在锅中熔为糖浆,然后和入面粉、芝麻,拌匀后摊在案上擀薄,晾凉后用刀切为长方块,入油炸至金黄即成。


    手巧的女子,还会捏塑出各种与七夕传说有关的花样。此外,乞巧时用的瓜果也可多种变化。或将瓜果雕成奇花异鸟,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图案。称为“花瓜” 巧果及花瓜是最普通的七夕食品。而在历史上各朝代则另有不同的食俗。例如魏朝流行于七月七日设汤饼。唐朝的节日食品包括七月七日进斫饼,并订七月七日为晒书节,三省六部以下,各赐金若干,以备宴席之用,称为“晒书会”。


    七夕同时也是适宜配药的日子。据说有一种以松柏为药材的秘方,这种神奇的药丸以七月七日的露水调配合成,服一丸可延长十年的寿命,服二丸可延二十年。此外,还有饵松实、服柏子、折荷叶等,均号称为长生不老的仙药。比较实用的药方有晒槐汁治痔,煎苦瓜治眼,摘瓜蒂治下痢等等。至于其功效究竟如何,那就只有试过的人才知道了。


    通过以上内容的了解,相信您和小编一样,对七夕已经比较熟悉。这样浪漫传奇的故事,是不是也同样深深的吸引震撼着您,故事有没有让您对我们即将进行的活动更期待?您是否在好奇,《白金岛》又将用怎样的手法来诠释这种深刻的爱恋和情感呢?小编相信您不会失望,我们一起拭目而待!

关于我们 | 联系我们 | 用户协议 | 隐私政策 | 网站导航

湘网文(2019)1234-006号 | 文网游备字【2012】C-CBG017号 | 湘ICP备14006014号
湘B2-20100034 | 京新出音[2010]470号 | 科技与数字[2011]201号 | ISBN:978-7-900763-94-5
抵制不良游戏 拒绝盗版游戏 注意自我保护 谨防受骗上当 适度游戏益脑 沉迷游戏伤身 合理安排时间 享受健康生活